11月13日,初冬的早上,院长叶长青和60余名青年大学生来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王庄遗址”,触摸历史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学习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意义,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活动。院领导姜勇、马院班子成员、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等相关领导及部分思政教师参加活动。
在“王庄遗址”挖掘现场,苗桥文化站站长张化先向同学们讲解发掘进程和成果,为大家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因素。通过观瞻一件件文物、聆听讲解,同学们不仅一窥5000年前先民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观学习后,叶长青在文化馆报告大厅为同学们讲授以“学习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思政课。
叶长青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他指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我们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条脉,熔铸古今,汇通中外,守正创新,根魂结合。
叶长青在授课中请同学们列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案例,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他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他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希望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立志守正创新,发扬奋斗精神,担负起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要涵养爱国情怀,主动担当。要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将爱国放在第一位,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投身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和塑造文化自觉,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青春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绽放。二要矢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昂扬向上、奋斗不止的自强不息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坚韧的忍耐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志气、不畏艰难的勇气、发愤图强的骨气、自信自立的底气,并不断与时俱进。同学们要不为困境所滞、不为逆境所扰、不为绝境所囿,矢志自强不息,发扬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为文化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三要坚持向善而行,奋发有为。广大青年学生要争做崇德向善的模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永职校园激荡起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青春热潮。要坚持学以致用,发扬进取精神、无畏品格,展现积极昂扬的使命担当,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责任,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
这场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思政课,使同学们对“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有了深切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更有“触感”,是永利官网“行走的思政课”的又一次有益实践。接下来,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积极探索思政课“新打开方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进一步让党史“活”起来、思政“趣”起来、信念“燃”起来,给学生以思想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供稿:秦立红)